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ocusing HK

相約星期二:生命自覺者在疫情中的四十五次網上聚會


相約星期二:生命自覺者在疫情中的四十五次網上聚會 徐婉詩



2020年農曆新年剛開始,香港突然迎來新冠疫情。生命自覺導師志常在他的學生群組提議不如在網上聚聚。一年多下來,聚會不經不覺進行了45次。參與的人有些本來是相識的,亦有些本來是陌生人,只因為上過生命自覺課而來逛一逛。有些人來過又淡出了,有些人全程投入。星期二晚上七時半開始的聚會,任何時候加入或退出都可以,遲到早退不會尷尬。討論時有火花,亦有死寂。大家年紀身份各不同:有在職、有退休,有不同信仰、不同政見。如果說有什麼把這班大纜都扯唔埋的人拉住,只有一個人是大家共同認識:志常老師。

「志常老師是酵母,我們是麵粉,這樣才可以發酵。有他在有一種信任、依靠。」~Winnie 「我承認我這個核心是重要,但最重要是大家的參與。但這個過程是我沒有預想過的。」~志常老師 「志常老師的介入,低度又精準。但有些東西要做的時候,他又會出手。低度介入得來又適度,抓緊重點時機,不簡單。」~Sing

風浪中的依靠

志常老師在積極組織聚會嗎?他只是每次在聚會前給大家Zoom link,準時開機。聚會中好像也沒有什麼介入,話也不多。說這班人成了朋友,也有點牽強。在疫情稍緩時,其中一些人也辦過兩、三次面對面聚會,之後便又回到網上,並沒有在實際生活中有朋友間的交往。大家好像很享受這種距離感,生活圈子不重叠反而能暢所欲言。過去兩年,經歷(後)社運、疫情和社會的急劇變化,大家卻在這裡找到一絲依靠,是一種有距離但親密的家的感覺。

「真的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回到身體內在,回到家人身邊,很親切,很熟悉,很自在 。」~Grace Ko

「藉Focusing 的連繫,透過週二分享聚會的平台 … 感覺喺旅途中遇上的”你”,那份全人的臨在,陪伴,聆聽 … 在疫情不穩,社會動蘯,移民等等的各種”失去”中有種”回家”的感覺 … 感激大家彼此 … 互相 … 的珍惜。」~Grace Ho

「家人陪伴的感覺。有些人讓我感覺似哥哥—暖男阿Sam;有些人給我媽媽feel,Winnie有媽媽feel,但不是長氣的媽媽,是很free那種。還有uncle feel的,哥哥feel的。本來群組有人離開香港,我不捨得。但每次星期二他們都出現,好像沒離開一樣!真的很好,個家無散到。」~Sing

「我有時會問,這種網上的友誼是不是真的?我地有真身見面,但除了星期二聚會,我們的生活沒有重叠。朋友、舊同學、舊同事多是因為有某些夾的東西走在一起。但在這裡,我們就是很focusing。大家交流很深,很多私人的內心說話可以說。但又很陌生,我們不會得閒約出來飲茶。」~Celia

在這裡說話,你可以完整的把話說完,沒有人會打斷任何人,或禁止另一人說話。這裡也沒有評價或批判,沒有人會批評你說得好不好,有沒有共鳴。即使有人不同意你說的話,也只會說出自己的意見,沒有對錯或輸贏。你可以說話,也可以不說話;可以開鏡頭,也可以關鏡頭。可以遲到早退,缺席不用請假。

「喺呢個相約星期二,我覺得呢個潛規則係咩呢?唔批判啦,呢個態度好緊要!例如我話相約星期二,有人話:嘩,咁老土個名你都講得出,咁我就唔講。家事、國事、不同宗教嘅事都可以講。。。係令人心安。喺呢個動盪嘅環境,喺呢個組入面,不知不覺間會凝聚咗一啲嘢。老師話嚟唔到又得,遲咗嚟又得,。。。嗰種改變係喺生命中一路改變。」~Sa姐

「我來來去去只認識家人、同行(相同行業的人),朋友不算多。我不喜歡將心事告訴別人,但在這裡不知怎的會說出來。但這裡說出來又好舒服,時常收埋會好辛苦。你們又不知我是誰,可以好放心說。心靈上好像放下了,又充實了,又可以再努力工作。」~Ivy

「我很怕權威的東西,很理性的,不斷去探求那些。當初知道這個聚會,咁多人,好怕!不知道做什麼。我知道這個聚會有不同領域的專才。我很好奇,有什麼傾來傾去傾不完?我以為在看書,探求什麼。直至有一次我問Celia在傾什麼?她答我無乜嘢,我地傾下計。我就好 想聽下,即使只是參加一會兒。」~Grace Ko

「我覺得越來越好玩是,我不是來聽理論,不是來聽專家的演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專家。我們每個人說出來的都是他最熟悉、最透徹、最明白的。能夠說出來,我們聽都好幸福。因為可以聽到好多,吸收到好多,令自己生活很豐富。」~Gloria

通常聚會開始,就是漫無目的、不着邊際的「吹水」。去年剛開始這個聚會時,傾談最多是疫情,說搜羅物資、互贈廁紙。也有人分享由慣於實體見面,到瞬間熟習用不同網上會議見面和工作,估不到人生去到一半還可以「進化」。大家說的是生活大事或瑣事,有時分享網上圖片說說笑。說到社會事件,時而流露內心慎怒、不安、擔憂、內疚等複雜心情。當然亦有不同意見碰撞擦出火花。

「彼此分享,彼此聆聽 彼此包容,彼此支持 內在連結,鳴震互動 難以言喻,靜中陪伴 身靈躍動,新象漸現 奇妙有趣,各有領受 無聲無色,邁進一步」~Vanna Mak 「這裡很自由。。。平時做focusing只是和partner做,但這個群組有一班人做focusing的感覺。」 ~Terence

說到內心,有時分享是有一句沒一句,講的東西會跳來跳去,就是一樣未說完,又說另一樣。有時又感覺不是很合乎邏輯。無論聽得明白或聽得迷惘,大家都在聽。說話的人說完了,充滿笑容,很感謝大家的聆聽。社會可能有一套邏輯要遵守,但我們內心卻是廣濶、自由、活潑、跳躍的。

有人在疫情剛開始時,因探望家人而身在海外,心情煩亂。看到香港的消息,又感覺擔心,焦慮⋯迷失⋯。參加這個小組,感覺大家好有生命自覺的精神。他說這個群組不會批判、很包容。無論大家表達什麼,他都感受到大家的臨在。原來安全、臨在對他很重要,尤其當時他在海外。他喜歡這份「連結」的感覺,這裡給他支持,令他不感到孤單,又提到我們可以在這裏談不同的宗教,聖經、佛經也可以。最後他加了一個很有意象的描述,感覺這裏是一個很大的「容器」,這個容器可以載着很多的東西,而大家身處其中,又可以感受到「尊重」。

「抗疫初期,停工的我活在恐慌中,除了為口罩,為厠紙家品亦會很緊張,覺得自己很低能,亦不敢說出口,十天、十四天才外出一次補給,令人情緒低落但卻無意識要求助。幸好老師誠意邀請參加星期二的抗疫分享會,早期我只是聆聽同學們分享,原來我所遇到的,對病毒的恐懼、對物資的憂慮、對兩老的掛心…都是正常的,並不是我能力特別低。雖然我很少表達,但單單從鏡頭看到熟悉的面孔,聽聽每星期大家的日常已經很安慰,面對疫情變化變得並不孤單。我開始重複看月曆,期待星期二的來臨。」~Fanny Lee

生命自覺的聆聽者,會全心全意的聆聽,以自己的臨在(presence)陪伴生命自覺者,製造安穩自在的空間進入內心。但坦白說,這個星期二聚會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聆聽。至少我自己是經常一面聚會,一面工作或看手機。也有朋友一面吃飯,一面參加。有時聽到有趣的,又會有的沒有答上兩句。氣氛熱烈時,自然會放下工作或手機加入討論。

「說出來,原來不是你一人面對,有人共鳴。那種震撼力,就像focusing說的將裡面的說出來,有迴響、有共鳴、有分享,這是很好的延續,延續那份生命力。」 ~Stephen

「初初感覺大家唔熟,唔知自己會否投入到。但我覺得這個群組包容性很強,大家說的很生活化又很深入,又有資訊性。記得我要去醫院覆診,在醫院工作的Sam說醫院好安全,我又好安心。又例如疫苗,又或突然去隔離,大家交流完又會好實際、好實在。」~KY

吹水,原來是清理空間

這個聚會有一個很特別的過程。經過一輪無題目、無方向、無目的的「吹水」後,不知怎的會有撥開雲霧的過程出現。大家開始分享一些很「生命自覺」—由心深處發出的話語。在疫情初期,有人訴說對疫症的憂慮,對搶購物資的無奈。慢慢地,有人說到不能探望在院舍的家人的那種擔憂和掛念,流下眼淚。有人說到陪伴有情緒困擾的家人,經歷驚心動魄的時刻的困難。一些難以啟齒的內心說話和眼淚都可以在這裡靜靜留下,卻不留痕跡。Sam形容,這個過程就像做生命自覺的清理空間(Clearing the space),把煩擾的事一一說出,清理了面前的空間,內心的話便出來了。

「(相聚)四十幾次係咩事呢?我地一人一句,講東講西,講到無嘢好講時,個心就會有嘢出。通常到最後半小時便有『嘢』出。可能我地在Clearing the space,將所有身家性命財產拿出來講,講晒啦,個心便有嘢彈出,有個空間。一剎那接上,好神妙,好似一個整體在做focusing。十幾人,好似一個個體的不同部分,但又是一個個體在做focusing。尤其在疫情、社會事件中,無咗孤單,一個整體的感覺。」~Sam

「它有個過程。。。你原本不打算要說什麼,但慢慢。。。不知為什麼你會說出來。除了空間,那種連繫也給你能量。」~Eric

有一次,討論到宗教信仰。組內有人信仰基督,有人修佛,也有修道的。有人分享因禪修更明白耶穌的教導,亦有人在生命自覺中親近天主,討論深入到超越宗教教派規限的靈性體驗和修習。記得一次聚會後,志常老師感嘆他在教會多年都未試過能夠這樣開放和深入的討論跨宗教的靈修經驗。這些都在沒有預先準備的星期二聚會中發生了。我們都是普通人。但靈性追求不就是每個普通人的生命功課嗎?

「這裡不用解釋。。。你跟其他朋友說,身體感覺呀,他會問:你最近在玩塔羅牌?哈哈。但在這裡不用解釋,大家都明白。」~Eric

「在外面很難找到朋友講內心的感受,他們會覺得好沉重,會勸你無事的。但在這裡可以說。」~Tina

「我地有唔同嘅立場、宗教背景、信念,但我地都分享一樣共同嘅嘢,學習「生命自覺法」,就係學誠實面對自己,去行一個內在旅程。我地勇敢面對內在感覺,然後表達出嚟。記得有位同學話我地一齊好舒服,我覺得係因為我地都誠實面對同表達自己,唔係為咗講一啲嘢俾人地聽。」~Jenny

意外的藝術療癒旅程

疫情過了三、四個月,情況稍緩,大家開始多了外出活動,這個星期二聚會由每星期一次變為每兩星期一次。大家的話題好像有耗盡的感覺。這時,志常老師邀請了身在台灣、英國、美國及加拿大的朋友任聚會嘉賓。當時英、美、加的疫情十分嚴重,聽到身處世界各處的朋友的親身分享,新聞上的數字頓時變得立體。記得身處美國的嘉賓說到在香港的家人去世卻不能回來,傷感落淚。雖然大家做不到什麼,但心中的觸動卻十分深刻。有人送上一句「抱抱」,同為遠方的朋友送上安慰。

另一嘉賓是曾任職輔導工作的嘉怡,她為大家講解左右腦與個人成長。大家都聽得津津有味,要再encore。徇眾要求,身處英國的嘉怡開了一個心靈藝術課,以Julia Cameron的書「創作是心靈療癒的旅程」為課程框架,進行了三個月的心靈藝術課。學習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內在小孩放心玩耍尋樂,以圖畫和文字與自己對話。原來我們是天主/天地大愛的創造,每個人都是天生充滿創意的藝術家 。當我們重拾藝趣,心也在慢慢打開。憑着志常老師的穿針引線,我們得以越洋開展這個剌激、愉快又充滿啟發的旅程。

「嘉怡的藝趣之旅,有寫隨筆、畫畫,讓我多了和自己對話。面對衝擊時,有時衝擊只有自己懂,不能表達出來,但我可以寫隨筆、畫出來,我用了很多時候和自己糾纏、處理自己的東西。我發現自己、更清楚的自己,尤其自己舊的模式。當我面對衝擊,我會留意到,停一停,發現自己。」~清

「我最有感覺是大家在疫情中,實體交往少了很多,但這個網上平台,無論幾遠幾近,都可以一齊。尤其上了嘉怡老師的課,讓我擴濶了很多,發現自己都可以接觸藝術。」~Mak

成長不停

不知不覺,四十五次的聚會,大家都經歷了成長,在改變。這樣說來有點怪。大家都是成年人,甚或已退休的人也不少,但成長一課每刻都在開始。如果你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功課,這份功課就是生命本身。

「有幾次我剛剛想起某些事,就在群組中收到有關訊息。你地讚我煮嘢食煮得幾好,以前我難以接受別人讚賞,但我現在又能欣然接受。這是我的成長。在這個組內有三、四次這些成長經驗。」~Eric

「其實不止在聽大家,過程中我裡面一直在自我對話。我有份感動,我很幸運。我記得疫情開始時我想死,我是很需要見人的人,當時好艱難。疫情開始時我好嬲,好抗拒,為何要買外賣?但我現在因為要來聚會而買外賣。最重要是,在這裡我覺得我存在。原來我內心很需要這種存在的感覺。是有人留意到,好像我現在說話,你們聽到。即使我不說話,你們知道我在這裡。被聽見,被看見,存在。」~Carlson

「這裡有個空間,讓我去嘗試去表達自己。。。一年多以來,有陪伴,也讓我發現原來我以往錯失了很多過程。過程也是重要的經歷。」~柳瑞隆 「這裡讓我有一種期待以久分享心靈的感覺。。。這裡有一班人做到。大家都在走成長之路,如果不是說真心的話,就無謂說了。這聚會有療癒的感覺。」~Sing

相約星期二聚會有一位旁觀者,她是志常老師的妻子凱嫻。她很少參加聚會,但在討論回顧時她說了一句:「這個平台真的很精彩,你們很精彩。實現由模糊到真實的過程。」

疫情尚未完結,人生仍在繼續。想起生命自覺的創始人簡德林曾說:不要只是做生命自覺!他說的是,生命自覺不是生命的本身,行動才是。相約星期二再見!

「生命自覺應該與任何可以幫助人的東西結合。我關心的是行動。我見到有人做生命自覺像坐在摩打上,每天為摩打加速,但摩打卻沒有連接車輪,沒有去任何地方。不要這樣做!」~Eugene Gendlin (註1)

註: 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D6Bx9C0HHk

23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Shall We Talk – 自覺與聆聽」*增加名額已滿*

「Shall We Talk – 自覺與聆聽」*增加報名名額已滿!* **謝謝各位,「Shall We Talk – 自覺與聆聽」活動 根據需求反饋,我們決定增加名額, 接受新的報名** (備註: 如果之前已經完成填寫報名表格,無需重新提交,只需要準時參加) **...

留言


bottom of page